您的位置首页 > 刑法 > 刑法常识

受害人如何起诉造谣诽谤人的财产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我国法律严格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公民面临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损失时,公民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法律诉讼,要求侵权人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受害者如何造谣诽谤人?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证据。 特别是收集到对你有利的证据后,一定要保存完善。 然后就是在法院起诉。 可以是被告所在地,也可以是侵权地的法院。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是?

诽谤的构成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在客观方面故意捏造散布虚构事实,是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侵害的对象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侵害的对象是自然人。

答、行为人应当采取捏造某一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中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散布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凭空捏造的,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不构成诽谤。

b、传播捏造事实的行为是必要的。 散布是指社会上公开的扩散。 喷洒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 一个是语言的散布。 另一个是文字。 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纸、图书、信件等方式分发。 “足以贬低”是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有可能贬低他人的人格、名誉。 或者,事实上给受害者的人格、名誉带来了实际的损害。 散布虚假事实,不能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或者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不构成诽谤。

C、诽谤行为应当针对特定人,但不一定指名道姓,从诽谤内容中知道被害人是谁即构成诽谤罪。 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就不能贬低某人的人格、名誉,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d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是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情节未达到严重程度,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情节严重,表现为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诽谤他人造成精神失常、致使被害人自杀等。

3、诽谤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一般诽谤行为16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限制民事责任能力人,同时16周岁也是刑事责任年龄。 16岁以下的人有诽谤行为,其监护人有赔偿责任。

4、诽谤中伤应主观故意。 行为人知道自己散布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希望其发生。 行为人的目的在于损害他人的名誉。 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并扩散,或者即使扩散某种虚假事实,如果没有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也不构成诽谤。

诽谤罪的处罚?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只有告诉才能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的“教了才处理”,是指犯了诽谤罪,被害人自诉检举的,由法院受理,否则不受理。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如诽谤造成被害人死亡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 被害人不告诉或者不能告诉的,如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人民检察院应当提起公诉。

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

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 根据今天发布的司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被真实点击,群发次数达五千次以上或转发次数达五百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两年内因诽谤受到行政处罚,并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司法解释了将利用信息网络诽谤行为定为诽谤罪的标准,规定了更严格的“门槛”。 行为人实施诽谤行为,但不符合《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的,不能认定为诽谤罪。

以上是关于如何起诉被害人造谣诽谤人的内容介绍。 由此可见,公民必须增强自身法律意识,识别诽谤侵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诽谤侵权时,必须手持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和精神赔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