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刑法 > 没收财产

职务犯罪量刑一览表,职务犯罪量刑一览表202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职务犯罪量刑一览表,以及职务犯罪量刑一览表2021对应的法律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刑九职务犯罪量刑标准

刑九职务犯罪量刑标准如下:

1、法定刑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本单位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较大”起点一万元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犯罪数额每增加一千八百元,可以增加一个月刑期,确定基准刑。

2、法定刑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本单位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巨大”起点十万元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犯罪数额每增加一万元,可以增加一个月刑期,从而确定基准刑。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相应增加刑罚量,调节基准刑,但累计增加的刑罚量不得超过基准刑:

(1)职务侵占行为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30%以下;两种情形同时具备的,可以再增加基准刑的10%以下;

(2)多次职务侵占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3)职务侵占用于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款物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4)职务侵占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以及募捐款物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5)职务侵占的款项用于吸毒、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4、确因治病、学习等生活急需而实施职务侵占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职务侵占罪也是特殊主体的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从上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刑法对职务侵占罪是处罚的比较严厉的。虽然“数额较大”的起刑点是一万元,但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对职务侵占罪的最高处罚也可以达到二十年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三条 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新刑法职务犯罪量刑标准

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贪污、受贿数额在3万元至20万元之间的,依法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处3年至10年有期徒刑;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三百万元,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职务犯罪处罚标准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并不是一个单个罪名,其中包括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等等,不同的罪名对应的量刑标准不同。以贪污罪为例:如果是数额较大(3万到20万)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量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数额巨大(20万到300万)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量刑为3年到10年有期徒刑;如果是数额特别巨大(500万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则量刑为10年以上、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职务犯罪量刑标准会是什么

(一) 职务犯罪 主观量刑标准: 1、 刑法 条文: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 或者 拘役 ;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 没收财产 。 2、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第一百八十三条 第一款 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4、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本单位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较大”起点一万元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犯罪数额每增加一千八百元,可以增加一个月刑期,确定基准刑。法定刑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5、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本单位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巨大”起点十万元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犯罪数额每增加一万元,可以增加一个月刑期,从而确定基准刑。法定刑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二)职务犯罪客观量刑标准: 1、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 2、依靠、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权限; 3、依靠、凭借权限、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或者利用对己有所求人员的权限,如单位领导利用调拨、处置单位财产的权力; 4、出纳利用经手、管理钱财的权利; 5、一般职工利用单位暂时将财物,如房屋等交给自己使用、保管的权利等。 6、必须有侵占的行为。本单位财物,是指单位依法占有的全部财产,包括本单位以自己名义拥有或虽不以自己名义拥有但为本单位占有的一切物权、无形财物权和债权。 (三)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 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也不能构成本罪。至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数额,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 受贿 、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是指侵占公司、企业等单位财物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职务犯罪是怎样量刑的

职务犯罪并不是一个单个罪名,其中包括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等等,不同的罪名对应的量刑标准不同。以贪污罪为例:如果是数额较大(3万到20万)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量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数额巨大(20万到300万)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量刑为3年到10年有期徒刑;如果是数额特别巨大(500万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则量刑为10年以上、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

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一)贪污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疫、社会捐助等特定款物的;

(二)曾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受过党纪、行政处分的;

(三)曾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追究的;

(四)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的;

(五)拒不交待赃款赃物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缴工作,致使无法追缴的;(六)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关于职务犯罪量刑一览表和职务犯罪量刑一览表2021的介绍到此,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帮助,请咨询本站律师一对一解答。

  • 职务侵占45万被判了2年,职务侵占45万被判了2年怎么办
  • 职务侵占多少钱构成犯罪,职务侵占多少钱构成犯罪的
  • 涉烟非法经营罪,涉烟非法经营罪数额认定
  • 个人非法经营额度,非法经营罪个人数额认定
  • 非法经营数额多少立案,非法经营的立案数额
  • 非法经营金额达到多少判刑,非法经营数额在多少以上
  • 非法经营香烟罪数额,非法经营香烟量刑标准
  • 非法经营额五万,个人非法经营数额五万以下
  • 外汇非法经营罪,外汇非法经营罪数额怎么认定
  • 怎么判断非法经营数额,如何认定非法经营数额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