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

医疗纠纷适用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类型

推荐: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医疗事故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等级标准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医疗纠纷处理

在我国,医患矛盾愈演愈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处理好医疗纠纷。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医疗器械和医生方面的问题,有可能引起医疗事故。 这对当事人打击很大,容易引起激烈的医疗纠纷。 处理好医疗纠纷至关重要,小编详细介绍对医疗纠纷适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一、解决医辽纠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

1、自行协商。 医患双方可以自主协商处理,只要达成的协议是受胁迫签署的或者有重大误解,该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这无疑是医患双方的最佳选择,不仅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医院声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行政解决。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调解医患纠纷。

3、司法判决。 但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与非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不同,前者需要适用医疗事故条例进行判决,后者按照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审判。

另外,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患者在起诉时应注意是否超过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因身体伤害请求赔偿的,患者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医院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超过诉讼时效即失去法律保护,法院不受理或者驳回起诉

医务人员双方的举证责任不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医疗纠纷的证据责任分配是责任倒置。 具体而言,患者起诉时应当提交在医院就诊治疗,遭受损失的事实和具体金额等相关证据材料,医院应当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自己没有过错和过失。 否则,医院应当承担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

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保护自己的权利,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法律、法规和明确的证据。 这是因为在同一医疗纠纷中可能会发生法律竞争问题,但根据法律的规定,其法律责任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重要的是看哪些法律、法规、哪些具体法律条款对自己更有利。 诉讼中应当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举证、质证,事半功倍。

二、医疗纠纷适用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一)首先《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

主要注意事项如下

1、医务人员的过错,应当向医院追究赔偿;

2、医疗机构有3条免责事由(患者不配合,抢救已尽力,当时医疗水平有限)。

(二)接下来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十七条至最后的法律条款。 这些条款告诉我们发生医疗纠纷后,应该如何索赔,可以收取什么费用。

(三)最后有两个注意事项。

1、我国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但是,为了立法,该条例对医疗事故的赔偿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赔偿还要差。 因此,在投诉时应注意避免引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医疗事故是举证责任倒置。 即医院对其无过错承担证明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无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过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都应当赔偿。 同时,医疗机构实行传统的“举证责任倒置”,即医疗机构必须完全“清白”才能免责,证明患者在医疗机构有错,否则医疗机构可以免责。 以下情况估计为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在遇到医疗纠纷时,可以采取自行协商、行政解决、司法裁决的方式。 我国医疗纠纷适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责任、最高院司法解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小编在此提醒大家,要理智地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无相关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