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刑法 > 刑法常识

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罪如何判刑

一.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罪如何判决

未成年人犯罪,和成人犯罪一样,处罚仍然是其最严厉的处罚措施。 但由于未成年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其在刑罚中的适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 《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补助、教育为主的处罚原则。 这两条明确规定了对少年犯的量刑方向。 它是基于未成年人责任能力不健全、易受改造、可塑性强的特点确立的,反映了刑罚与罪责相适应的原则和刑罚目的的要求。 以上是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刑罚的最基本原则之一。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是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也是中国刑法中性质最恶劣的犯罪之一。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由于未成年人身份比较特殊,法律对未成年人故意杀人行为也有特别规定。 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故意杀人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但不满十六周岁至十八岁的,为抵制盗窃、诈骗、抢劫他人财物、隐匿赃物、逮捕或者毁灭犯罪证据,当场使用暴力、故意杀人的,也要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未成年人故意杀人不会被判死刑。

《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时未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涉嫌故意杀人的,一般不能适用死刑,同时,在具体量刑时也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故意杀人罪在哪些情况下可能判处死刑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被判处死刑最多的罪名之一,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什么情况下应判处死刑,什么情况下不判处死刑。 也就是说,是否判处死刑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

一般来说,人们理解,严重故意杀人罪可被判处死刑。 在司法实践中多表现为:

1、村霸、路霸杀人等长期横行霸道、作恶家乡者;

2、为逃避履行义务,故意杀害权利人的

3、犯罪集团或者聚众斗殴案件中的主犯,如近年来涉黑除恶案件中的主要分子或者主犯,判处死刑的概率极高

4、出于狭隘心理,泄露愤怒、嫉妒、报复,为消灭对方而杀人的;

5、栽赃、嫁祸他人杀人的;

6、杀人毁灭罪证的;

7、哄抢财物,企图财产危害生命杀人的;

8、歼情杀人的;

9、尤其以残忍手段杀人时,如被害人求助帮助连环杀人、溺死、沉箱等

10、残忍折磨被害人,增加被害人痛苦杀人的

11、故意杀人后焚烧、肢解尸体或者以其他方式销毁尸体的;

12、杀害多人时,此处多人指两人以上;

13、非常傲慢,在某些场合杀人,如开会时故意杀人等

14、多次故意杀人,此处指多次、两次以上;

15、杀害孕妇的;

16、故意杀人后抗拒逮捕造成新犯罪或者严重后果的

17、因被害人死亡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18、杀害社会活动家、科学家等知名人士的,杀害外国人的,类似情况,判处死刑的概率比杀害国民高

19、杀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在呼吁保护弱势群体的形势下,杀害弱势群体成员显然会增加判处死刑的概率;

20、故意杀人行为涉及一个时期的特殊形势,如顶风作案;

21、故意杀人行为触犯民愤,民愤极大;

22、其他情况。

刑法还规定,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还根据情况赔偿经济损失。

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财产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民事诉讼。

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处罚的,仍需要履行赔偿责任。 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民事诉讼,提出具体赔偿要求。

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后,最终被害人未死亡的,将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 实践中应注意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致人死亡的(故意伤人致死的)的区别。 未成年人构成故意杀人罪,在年龄上必须年满14周岁。 否则,对故意杀人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无相关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