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刑法 > 刑法常识

网络诈骗两万元怎么判呢刑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融入网络,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和消费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在网络上被骗,在网络诈骗中损失两万元,那么法律上如何判断网络诈骗的两万元呢关于网络诈骗的具体量刑标准,主编将详细介绍。

一、网络诈骗2万元如何判断

(一)诈骗罪量刑: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罚款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

诈骗不足4000元的,处以罚款4000元以上不足5000元的,处以管制刑; 5000元的,拘役3个月,每增加1670元,刑期增加1个月; 1万元的,处有期徒刑6个月,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1个月;

根据上述规定,本案基准刑1年10个月,正常情况下判决1年半,认罪悔罪,主动撤回赔偿的,可以判处缓刑。

二、网络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网络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求

本罪侵害的对象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一些犯罪活动使用某些诈骗手段,甚至谋取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其侵害的对象不属于或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例如,贩卖妇女和儿童就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害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财产,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其对象还必须排除金融机构的融资。 因为本法在第193条中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二)客观要求

本罪客观上是采用诈骗方法骗取金额较大的公私财产。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在形式上包括两种。 一个是虚构的事实,另一个是掩盖真相。 实质上是使受害者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诈骗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情况下被害人错误认识,对行为人所期望的财产处分,因此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隐瞒事实的,具备上述内容的都属于诈骗行为。 如果诈骗的内容不是让他们处置财产的,就不是诈骗罪的诈骗行为。 诈骗行为应当达到公众有错误认识的程度,夸大自己出卖的商品,不超出社会包容范围的,不属于诈骗行为。

(三)主体要求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直接故意体现在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

量刑标准根据情况细分,不同程度的网络诈骗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打击网络诈骗并不能从根本上根除网络诈骗,所以在打击网络诈骗的同时,大家要提高警惕,应对网络诈骗行为。

无相关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